英歌舞起源及歷史
Share
- 英歌舞簡介
英歌舞,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是四五百年來流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汕頭、潮州、揭陽)、汕尾部分地區及福建省漳州等地區的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團體舞蹈。近年來,英歌舞火遍全球,被稱為“中華戰舞”或“中華街舞”。
- 英歌舞的起源
關於英歌舞的源流眾說紛紜,有幾種說法,分別為畬族說、水滸說、儺起源說、山東秧歌入潮說、外江戲說、練武說、綜合說等。大部分研究者傾向於認為英歌舞並無單一起源,而可能各種因素是在漫長歷史中變化發展的一部分。目前已經成為民間研究和學界主流共識的是,現代英歌舞與《水滸傳》故事有著緊密的關係。而現代所演化出的女子英歌舞則主要取材自穆桂英或花木蘭從軍的故事。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英歌舞不管發源於何處,不管有多少傳說,它都是數百年來祖輩們來留下的文化遺產,並持續展現鮮活的生命力。
- 英歌舞的內容
潮汕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為《水滸傳》中的英雄豪傑,但表現手法十分概況寫意,既不敘述故事情節也不表現人物特點,而更多的是通過渲染戰鬥場景和營造熱烈氛圍來塑造梁山好漢們的整體英雄形象。英歌舞通過人物造型、服裝道具、形體動作、音律節奏等藝術處理,來整體表現一種男性的陽剛之美。
英歌舞從形式上劃分屬於大型團體舞蹈,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按節奏快慢還可以細分出三種流派,分別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
英歌舞所用道具主要有隊旗、布蛇、英歌槌、鼓等。伴奏樂隊則採用大鼓、月鑼、蘇鑼、大小鈸、欽仔等樂器。伴奏樂隊的服裝除司鼓為宋江裝扮之外,其他人均為武士服飾。
除了服飾,英歌舞表演者均為繪製的臉譜,不使用面具。英歌舞臉譜既有對戲曲臉譜的借鑒,又有自己的特色,經過數百年的流傳演變,已經成為具有潮汕風格的民間藝術臉譜。英歌舞臉譜多以黑、白、紅為主色,配以青、藍、黃等輔色,色彩鮮艷,對比鮮明,非常引人注目。
- 英歌舞的表演場所
一般來說,英歌舞表演主要發生在春節或其他民俗活動期間,所以表演場所主要在街道、廣場或者其他開闊地帶,在有些地區英歌舞也會在街巷中穿行表演。最好的看英歌舞方式就是站在街邊看英歌舞隊伍從身邊經過,在面前表演。